学业导师

1. 谢忠礼,男,1972年10月生,副教授。教授课程:《温病学》《中医药经典导读》《温病学理论与实践》《伤寒论理论与实践》《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》,研究方向:温病伤寒理论临床应用研究。

2. 杜雪源,女,1989年1月生,讲师。教授课程:《内经选读》《中医食疗学》《中医药膳食养学》《药膳食疗学》,研究方向:针灸抗放化疗不良反应。

3. 郭丽丽,女,1987年5月生,讲师。教授课程:《针灸治疗学》《针灸临床学》,研究方向:针灸治病机制。

4. 李丽,女,1971年1月生;副教授。教授课程:《中医各家学说》《仲景学术历代医家研究与传承》,研究方向:中医各家学说教学研究、历代名医学术思想及中医古籍研究。

5. 龙旭阳,男,汉族,1966年03月生,副教授。教授课程:《方剂学》《中医方药学》,研究方向:中医药学概论方剂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研究、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。

6. 王常海,男,1971年12月生,副教授。教授课程:《中医诊断学》《中医误诊学》等,研究方向:中医常见病证诊断标准研究、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。

7. 赵培源,男,1990年6月生,讲师。教授课程:《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》《医学科研绘图及写作》等课程,研究方向:中医药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。

8. 郭薇,女,1987年9月16日,讲师。教授课程:《创新创业教育基础》《演讲与口才》,研究方向: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

9. 李汉伟,男,1986年3月生,实验师。教授课程:《药用植物学》,研究方向:中药资源与开发

10. 李伟峰,男,1978年12月生,医学博士,副主任中医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,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。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、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“中医抗衰老学会分会”秘书长、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、河南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、河南省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、河南省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任委员。教授课程:《中医内科学》,研究方向:中医脑病方向。

11. 李艳坤,女,1980年3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,研究方向:中医藏象与体质、中医基础理论教学。

12. 刘喜红,女,1986年4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》,研究方向:中医药防治肿瘤。

13. 邱云飞,男,1980年8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医古文》、《中外科技史》,研究方向:医古文与中医文献

14. 孙鸿昌,男,1981年2月生,职称:讲师。教授课程:《金匮要略》《中医临床基础》,研究方向:张仲景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研究。

15. 田艳霞,女,1972年07月生,博士研究生,副教授。教授课程:《医学史》《科技史》,研究方向:中医医史文献。

16. 王晓蕊,女,1980年12月生,副教授,教授课程:《创新创业基础》《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》,研究方向:就业创业方向。

17. 谢苗,女,1985年5月生,中共党员,博士研究生,讲师。教授课程:《温病学》《中医临床基础》《中医药经典导读》等课程,研究方向:中医学经典理论教学、临床及科研。

18. 徐里,男,1982年9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中医学概论》《正常人体解剖学》,研究方向: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方向。

19. 张良芝,女,1975年七月出生,教授,硕士生导师,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。任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(中西医结合)诊断学分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委员、河南省睡眠研究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常委、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全科分会常委,现于中医学院(仲景学院)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、科研与临床工作。研究方向为中医常见病证的防治及辨证规律研究。主讲《中医诊断学》、《中医药学概论》、《中医误诊学》、《中医诊断研究进展》等课程。近年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省科技攻关、教育教学等课题10余项;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三等奖1项,参与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项,厅局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10余项,获国家级发明专利7项,在国家级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,主编参编教材专著等8部。

20. 张文娴,女,1985年1月出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方剂学》《中医学概论》《人体解剖学》,研究方向: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的理论与实验研究。

21. 白娟,女,1980年8月生,副教授,教授课程:《中医体质养生学》,研究方向:高等教育/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。

22. 包海燕,女,蒙古族,博士,副教授。1977年5月29日出生,河北承德人。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体质分会会员,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仲景传承与创新专业委员会委员,河南省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委。河南省中医黄帝内经研究分会委员,河南省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,河南省中医治未病分会委员。1996年入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专业学习,2004年7月获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学位。此后工作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。2009年起,攻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。2012年7月获博士学位。主讲《中医基础理论》、《内经选读》、《中医药学概论》等课程。主要从事中医体质学、中医教育、中医双语教学等方面研究。发表《中医体质诊断客观化规范化刍议》、《阴虚体质诊断量化初探》、《关于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中现存问题的思考》、《浅论中医教育中的点对点与点对面》、《高等教育中医双语教学模式科学化的探讨》等科研及教学论文20余篇,参编教材、著作及教参等9部,获教研奖励14项,科研奖励6项,发明专利(第三完成人)2项。

23. 程凯,女,1980年9月,副教授。讲授课程:《中医诊断学》。研究方向:常见证候规范化研究。

24. 高小玲,女,1981年9月生,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教授课程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《内经选读》等课程。研究方向:肿瘤病因病机与防治。

25. 郭凤鹏,男,1980年08月生,讲师。教授课程:《中医各家学说》《历代名医医案选讲》,研究方向:古代名医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。

26. 何磊,男,1980年7月生,副教授;教授课程:《中医诊断学》《中医药学概论》《中医学基础》等;研究方向:常见病证的辨证规律研究。

27. 李青雅,女,1978年01月生,教授,教授课程:《中医临床基础》,研究方向: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及免疫调控研究。

28. 刘宾,男,1980年12月生,副教授,教授课程:《方剂学》《中医药学概论》,研究方向:经方配伍与临床应用。

29. 刘文礼,男,1982年2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中国医学史》《中外科技史》。研究方向:历代名医学术思想研究。

30. 崔利宏,女,1981年8月,讲师,讲授课程:《中医诊断学》《中医诊断学实训》《中医药学概论》《中医学基础》《中医养生学》等,研究方向:常见病症的规律研究。

31. 代民涛,男,1984年06月生,讲师,讲授课程:《金匮要略》《中医药经典导读》《仲景经方案例导读》《中医临床基础》《中医养生学》《饮食、体质与疾病》,研究方向:中医经典研究、中医养生研究。

32. 张瑞,女,1976年9月,教授,教授课程:《金匮要略》,研究方向:仲景方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。

33. 李宁,男,1979年11月,中级职称,教授课程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,研究方向:情绪与认知相关疾病病因病机研究。

34. 樊尊峰,男,1979年1月生,副教授,教授课程:《中医诊断学》,研究方向:体质辨识与养生。

35. 霍磊,女,1979年07月生,博士研究生,副教授,教授课程:《内经》,研究方向: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情志病机研究、中医妇科理论及临床研究。

36. 梁鹤,女,1978年4月生,博士研究生,副教授。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,从事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讲授近20年。主讲课程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《中医理论基础》《中医药概论》等课程。

37. 马锦地,女,1988年07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,研究方向:中医基础理论。

38. 孙河龙,男,1984年2月14日出生,讲师,讲授课程:《创新创业基础》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》《中医骨伤科学基础》等,研究方向:中医药防治老年骨关节疾病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。

39. 吕翠田,女,1971年6月生,副教授,教授课程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《亚健康的中医调理》,《情绪睡眠与健康》,研究方向: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应用研究,中医思维研究,中医身心疾病研究。

40. 张楠,女,1989年2月生,副教授,承担《伤寒论》课程教学工作,研究方向:仲景学术理论与实验研究。

41. 张延武,男,1979年3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方剂学》,研究方向: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。

42. 侯俊林,男,1981年5月生,副教授,教授课程:《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》、《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》、《临床医学概论》。研究方向:情志与认知相关疾病的理论与临床。

43. 侯凌波,女,1987年1月生,博士,讲师,教授课程《中医基础理论》,研究方向:中医基础教学、临床与科研。

44. 李新民,男,1982年06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》(研究生课程)、《生物医学数据挖掘》(研究生课程)、《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》,研究方向:经方生物医学数据挖掘和智能化研究。

45. 李艳,女,1989年1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科研思路与方法》,研究方向: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。

46. 李迎霞,女,1978年6月生,副教授,教授课程《黄帝内经》,研究方向: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方证研究。

47. 刘紫阳,男,1985年11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、《中医学概论》,研究方向:食管癌病因病学研究。

48. 徐会敏,女,出生于1980年6月,职称:讲师,教授课程:《无机化学》、食》《品化学》,研究方向:无机化学。

49. 张业,男,1976年2月生,博士后,硕士生导师,教授。教授课程:《方剂学》《仲景方药学》《中医美容方药概论》。研究方向:方剂组方配伍及中医方证相关研究。被评为河南中医药大学“教学标兵”,“首届仲景青年教学名师”。

50. 尹笑丹,男,1980.12,助教,教授课程,《中国医学史》、《中外科技史》研究方向:医学史研究。

51. 臧云彩,男1980年4月生,副主任中医师,教授课程:《周易本义与中医思维》,《伤寒论的临床应用》,研究方向:中医经典与临床。

52. 姓名:赵迪克,性别:男,出生年月:1992.08,职称:讲师,教授课程:《中医各家学说》、《仲景学术历代医家研究与传承》、《中外科技史》,研究方向:中医名家经方治疗脾胃消化系统疾病。

53. 车志英,女,1972年11月生,教授,教授课程:《中医诊断学》,研究方向:证候智能信息化研究。

54. 刘飒,女,1987年11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金匮要略》、研究方向:仲景学术理论研究。

55. 邵雷,男,1979年4月生,讲师,教授课程:《内经选读》《内经提高篇》,研究方向:《内经》病机与临床应用研究。

56. 白云苹,女,1982年1月生,副教授,教授课程:《中医方药学》《本草经典》《中成药学》《中医老年病学》,研究方向: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。

57. 李晓冰,女,1980年8月生,副教授,教授课程:《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》、《中西医结合导论》,研究方向:经方免疫药理学研究。

58. 赵东丽,女,1977年2月生,副教授,教授课程:《医古文》《儒道经典要义》,研究方向:中医语言文化。

59. 杨丽萍,女,1966年8月生,教授,教授课程:《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》,研究方向:孕期心理应激对子代发育的影

60. 朱平生,男,1973年11月生,教授,教授课程:《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》,研究方向:中医药防治肝胆病、中药外用、治未病。

61. 郑攀,男,1977年9月生,教授,教授课程:《方剂学》,研究方向:方剂作用机理及配伍规律研究。

62. 李贞莹,女,1987年01月生,教授课程:《中国医学史》《中外科技史》,研究方向:医学史研究。

63. 李志轩,男,副教授,教授课程:《中医学》《中医内科》《针灸推拿》《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》研究方向:针灸推拿,思政教育。

64. 高卫平,男,1981年7月生,2012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,中医学博士,现任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,讲师。世界中医联合会仲景创新与传承委员会会员,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传承与创新共同体会员,国家线上一流课程《伤寒论》主讲教师。承担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《伤寒论》教学工作,参编教材5部,参编著作8部,临床从事经方治疗内科杂病和妇科疾病的研究。2016年参编出版《仲景研究大成》系列丛书5卷,任副主编。2020年11月所授课程《伤寒论》荣获首批线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。 2021年 7月所授课程《伤寒论》荣获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