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剂学教研室简介


1.方剂学教研室概况

★1958年建院即开设方剂学课程;

★1995年方剂学被国家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授予硕士学位授权学科;

★2001、2004、2008、2012年连续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;

★2001、2009年连续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;

★2009年成立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;

★2010年方剂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;

★2011年方剂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;

★2011年方剂学科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;

★2011年“经方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”被评为第三批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项目;

★2011年方剂学科成为河南省中医方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;

★2011年卫生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方剂学副主编单位;

★2012年方剂学被评为河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;

★2013年方剂学被国家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学位授权学科;

★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(第1、2版)为主编单位。

2.学科研究特色与优势

学科目前有四个研究方面,其中经方研究采用文献整理、理论探索、实验研究等方法。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方剂学界居领先水平,成绩显著、特色明显,优势独特,如出版经方著作有《经方临证答疑》、《经方学用基本功》、《经方学用解读》、《经方药对》、《经方配伍用药指南》、《经方实践论》、《经方药症与方证》、《经方药理药物临证指南》、《经方妙用治百病》、《经方辨治疑难杂病技巧》、《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》、《经方合方技巧》、《历代经方方论》、《仲景方临床应用指导》、《伤寒杂病论增补用方》、《伤寒杂病论临床用方必读》等,并发表了大量经方方面学术论文,学术研究在全国中医药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与辐射作用。

3.学科带头人简介

重点学科带头人许二平教授、方剂学博士、方剂学硕士研究生导师、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、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副主委。主要研究方向:方剂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研究和方剂文献研究。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,获河南省社科类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,发表论文10余篇。目前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,河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。出版《顽症金方》、《实用膏药全书》、《抑郁症诊疗学》、《河南古代医家集》等多部著作,主编《方剂学》教材1部,副主编《方剂学》教材3部。

4.主要研究方向简介(含该方向学术带头人简介)

(1)经方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(学术带头人王付教授)

本研究方向采用文献整理、理论探索、实验研究等方法,在理论上重点开展“经方配伍研究”、“经方方证研究”与“经方药理学毒理学研究”的创新性研究,并将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生试用教材。实验上重点开展黄连汤、硝石矾石散、黄芪建中汤、四逆散、小柴胡汤、抵当汤、薯蓣丸、赤丸、甘遂半夏汤、十枣汤等研究工作,为经方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。临床运用“经方配伍研究”、“经方方证研究”与“经方药理学毒理学研究”等理论治疗各科疾病提供理论依据。

(2)方剂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(学术带头人许二平教授)

研究方剂作用机理并结合现代研究方法,运用药理学、分析化学、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,寻找方剂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、探明方剂在体内吸收代谢过程、阐明方剂产生疗效的作用机制、分析总结方药配伍规律,为临床治病用方提供科学理论根据。先后对历代著名医家所创制的著名方剂如真武汤、小青龙汤、白虎汤、酸枣仁汤、五苓散、肾气丸、补阳还五汤、地黄饮子等40余首方剂进行了药理药效基础研究,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。

(3)“三阴病”方证理论及应用研究(学术带头人蒋时红教授)

本研究以中医学方剂理论为指导,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主线,以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为依托,以伤寒三阴经发病为切入点,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、临床遣方用药规律及疑难杂证的治疗经验进行系统归纳、整理和研究,总结凝练其学术思想并作为理论指导应用于临床实践,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素材、数据各信息处理,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独特诊疗信息数据库,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对相关方剂进行基础研究及开发推广,为丰富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,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,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
(4)消化病方药应用与现代机制研究(学术带头人朱平生副教授)

本研究方向在中医理论指导下,在消化类疾病中选择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,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手段,观察古典方剂发挥作用的药效学特点,并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探究古典方剂作用的可能途径和作用位点。通过解析其效应机制、探讨其方证病机,推动消化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古典方剂应用的现代机制研究进展。所开展的“茵陈蒿汤的作用机理研究”、“大柴胡汤干预胆汁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”、“基于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干预胆汁淤积的方证病机研究”等已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。

5.科研情况

2009年以来学科各类教学科研立项23项,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,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,河南省科技攻关(自然科学基金)6项,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1项,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9项,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(科技攻关)4等;获科研成果奖11项,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2项,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,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8项;发表学术论文201篇,其中核心期刊108篇;出版论著29部。

6.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

学校制订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,学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相应配套措施。对本科生采取课堂授课和临床带教进行培养;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施行学校、二级学院、学科及导师分层管理,具有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。对青年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、采用课堂听课、集体备课、门诊带教等方式进行培养。形成以教授、副教授、讲师为梯队,以博士、硕士为主的学历结构层次,形成层次和梯队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
学科成员积极主持或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、教材建设、教学内容等工作,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,发表诸多教学论文,并获得河南省教育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2009年度课题项目“方剂学教学内容创新研究”、河南省教育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2010年度课题项目“方剂专业研究生教材建设研究与探索”、河南省教育科学“十二五”规划2011年度课题项目“教学与临床及其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”、河南省教育科学“十二五”规划2012年度课题项目“探索与实践方剂学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”,获奖如“《方剂学》教材内容建设与存在问题”,2006.8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,“《方剂学》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”2007.8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,“研究生学用经方应重视的若干问题”2010.8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等,“方剂学教学内容创新研究”2011.8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等,“方剂专业研究生教材建设研究与探索”2012.8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等,学科4人次被评为“我最喜爱的教师”,1人被评为校级“教学名师”,2人被评为基础医学院“教学名师”等,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推动作用。

7.学术交流与合作

学科与南京中医药大学、上海中医药大学、湖北中医药大学、北京中医药大学、广西中医药大学、甘肃中医学院、泸州医学院、南阳理工学院等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。

8.平台建设

学科拥有自己的实验室(教学楼BS区829房间,120平方米),其中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、冷冻干燥机、酶标仪、CO2培养箱、低温冰箱、凝胶电泳装置等设备54台(套),学科研究人员充分利用有限的设备进行部分实验研究,由学科带头人负责全面管理工作。

学科经过自身建设,积极筹措经费,购置仪器设备,确保后勤保障力度,不断加强自我发展,在教学、科研及临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。

9.社会服务

方剂学科老师不仅圆满地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学、科研工作,还坚持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,取得了显著地治疗效果,并受到病人的广泛好评。